今天是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心 > 媒体链接 > 正文
荆州日报:引“活水”盘“存量”让土地涅槃 变“存量”为“增量”让土地生金——荆州经开区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观察
信息来源:荆州日报 | 发布时间:2023-12-25 08:40

投产后首个季度,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;投产后三个季度,实现产值2.33亿元;投产仅一年,成功打入全国光通讯、光伏用石英制品市场,居于行业领先地位……2022年底投产的湖北石创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湖北石创”),用一张漂亮的成绩单,向市场、行业展示着企业的实力和前景。

这片土地上曾有过6家以上或大或小的企业,荆州经开区通过定向招商、集并开发、精准“击破”解决遗留问题等方式,将土地打包供给湖北石创。年轻的湖北石创凭借创新迅速“出圈”,用发展回馈经开区,也成为该区盘活闲置土地、清退“僵尸企业”,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

湖北石创鸟瞰图。张梦瑶 摄

近年来,经开区遭遇“成长的烦恼”,面临土地紧张、低效项目产能落后、“僵尸企业”停产等难题,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。

“烦恼”不是一天形成的。面对积累多时的各种问题,经开区抽丝剥茧抓住主要矛盾,以土地为抓手,以亩产论英雄,大力开展批而未供、闲置土地、低效项目和“僵尸企业”“四个专项治理”,通过整合闲置土地,盘活低效项目、企业,向存量要空间、向低效要效益、向土地要发展,推进产业集聚、企业协同,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

做“减法”,腾空间。近3年来,经开区已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521.4亩、闲置土地3558.7亩,梳理盘活低效项目、“僵尸企业”23个,通过二次招商盘活土地3297亩,新引进市场主体28家,引进投资额156亿元。闲置的土地,重新“活”了起来。

态度坚决

啃“硬骨头” 破“老大难”

“成长的烦恼”,是进入而立之年后的经开区,面对的一道发展“必答题”。

梳理近3年的盘活项目清单,他们有的曾是行业内的知名企业,有的是拥有悠久历史的老牌国企,有的停建多年从未投产,因为市场竞争力下降、投资商资金链断裂等多种因素,逐渐陷入困境。

“一方面是新批土地越来越难,用地成本越来越高;一方面是闲置土地、低效项目、‘僵尸企业’占着地块不产生效益。盘活项目是解决土地供应瓶颈,化解发展矛盾的有效举措。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苏云国说,这类项目、企业自身问题复杂。面对“成长的烦恼”,他态度坚决:“必须啃下‘硬骨头’。”

2020年,经开区正式成立工业项目资产优化整合工作领导小组,组建盘活专班,专项消化处置闲置土地、低效项目、“僵尸企业”,从自身挖潜,为新引进项目、产业发展的土地供给提供保障。

经开区二级调研员罗幸福,牵头负责经开区工业项目资产优化整合工作。3年来,他专注项目盘活这一件事。走进经开区工业项目资产优化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,墙上贴着的卫星地图上标注着每一处需要盘活的不良工业资产,图的两侧分别是已盘活地块和拟盘活项目,每个项目都详细标注有土地面积、闲置原因和盘活进展等。

“有的项目债权人众多,有的企业存在合同纠纷、历史欠缴税款,有的企业厂房被分割成若干对外出租,纠纷不断。盘活过程中,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。”罗幸福说,盘活项目是很多人眼中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“接手工作时,想过难,没想过这么难”。

为了确保“四个专项治理”落到实处,盘活工作取得成效,经开区探索形成“6个1”工作法,即明确一名领导牵头负责,确定一批目标项目,形成一套有效机制,做强一个坚强支撑,出台一个政策,保持一点耐心,挂牌作战,久久为功,盘活土地“存量”,做实项目“变量”,扩大企业“增量”。

每一块土地的盘活,都是一场综合性战役。这次,经开区坚定目标,向难而行,扎实推进盘活工作。

对症下药

因企施策 分类处置

闲置土地、低效项目等用地处置涉及问题复杂,腾退项目,面临不少实操上的困难。为此,经开区打出一套灵活多变的“组合拳”。

2023年10月,荆州市大宗铁水联运枢纽二期项目开工,标志着荆州市大宗铁水联运枢纽建设进入新阶段。项目所处地,就是原长江镍业项目所在地。

长江镍业于2011年引进。项目尚未建成,便由于原材料铁矿石大幅降价等市场因素,投资商资金链断裂导致搁浅,企业债务缠身。

“这是盘活专班成立后处置的第一个项目。”罗幸福和专班人员深入研究制定盘活方案,由荆发控股集团作为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,申请对长江镍业进行破产处置,2021年5月该项目土地挂网拍卖。

围绕该地块的二次招商同步进行。荆发控股集团与荆州市港务集团、荆州市地方铁路公司共同组建荆州临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,专门运营铁水联运项目。2022年1月,荆州临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成功摘得该地块。

善用平台公司接下矛盾、化解矛盾,无问题后出让土地,用市场化手段唤醒“沉睡”土地,实行“先收储再二次招商”,是经开区盘活项目的一大有效举措。

“解题”的方法是多样的,根本是法治化。这其中,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、沙市区人民法院发挥了大作用。

原正博革业占地200亩,涉及数千万元银行抵押、约2亿元民间借贷,因经营不善企业于2014年破产。债权人组建债权委员会后,以低价将厂房租赁给一物业公司经营10年,物业公司将厂房装修后转租给若干个体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,各方利益纠纷不断。

盘活专班2020年介入。“这个项目涉及到较多民间债权人,各方压力巨大。” 罗幸福记得,盘活专班介入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召集银行、民间债权人开会协商,清退物业公司,拍卖土地和企业资产,尽可能挽回各方损失。

问题的焦点在“地”,要解决地的问题,首要是清退现有的租赁个体户。依法行政成为清退工作的重要标志。

早在盘活专班进驻前,经开区已经启动“散乱污”企业集中整治行动,整治“小、散、乱”经营组织。罗幸福说,部门依法行政,让这些经营组织看到了经开区盘活这一项目的坚决态度,最终租赁户逐一退场,物业公司离场。随后,专班与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、沙市区人民法院开展府院联动,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清退、清算评估、拍卖等流程,将土地挂网,最终由荆发控股摘牌。“通过盘活这一项目,我们不仅收回土地,还拿回了曾经借给企业发放员工工资的数百万元借款。”

永康生物荆州工厂与正博革业原本是“邻居”,同样于2014年陷入停产僵局。永康生物荆州工厂被集团总部抵押,其中最大一笔债权被层层转卖给厦门某公司。债权公司在永康生物总部所在地起诉后,案件一直没有进展,不得已向经开区求助,并在荆州再次起诉。

“我们与原永康生物负责人及该公司多番协商,最终达成一致。”罗幸福说,今年4月接手,11月该案已终结,土地拍卖款部分用于偿还债务,部分用于发放拖欠职工工资,各方都表示满意,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每个项目所处的情况都不相同,每一次盘活都是一次挑战。”

为了防止闲置土地“边治理边生长”,经开区正建立从项目招引到投产的全周期服务管理模式,通过严格的“事前审查”“事中服务”“事后监管”,适时启动处置和退出机制。

破立并举

拓展空间 提升能级

3年来,一批盘活的项目、企业,为经开区发展腾出空间,也为产业提级奠定基础。

“经开区要全力构建以智能装备为首位产业,化工新材料、纺织印染为特色产业的‘1+2’产业发展格局。”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陈明宇说,在奋进千亿园区的进程中,通过清理低效闲置用地、清退“僵尸企业”等方式,破解土地要素制约,提升服务保障能力,为园区腾挪出发展空间。

将项目盘活与招商引资相结合,将土地集约与产业集聚相融合,经开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。

原长江液晶项目地块盘活后,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下,分别引入万朗磁塑和四维包装两家企业。“过去每条生产线需3名工人,现在6条生产线只需2名工人。”作为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的配套供应商,万朗磁塑入驻新厂区后,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,产量迅速提升。

原正博革业、永康生物荆州工厂及周边多个低效项目被清退,腾地380多亩。按照 “平台公司建园区、高校引项目带技术”共建模式,经开区在土地上规划建设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园区,打造荆州纺织印染产业绿色集约发展的样板。

湖北石创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,不断提高经开区半导体产业高度。

昔日的“僵尸”厂房被盘活,联仕化学、兴邦管道、中和国元、信义工贸等一批重点项目、企业落户,新企业发力,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提高产业“含金量”,填补产业链空白,拓宽产业发展赛道。

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,促进企业集中、要素集聚、产业集群。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产业园、白色智能家电产业园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集群式发展的产业园区建成投用,企业“拎包入住”,实现“工业上楼”。

今年以来,经开区还紧锣密鼓进行了一系列布局:围绕全市“一主两副、七个组团”空间布局,谋划建设智能制造组团、现代化工组团,构建“一带两核四节点”产城空间格局,推动与主城区功能互补、协调均衡发展;在全市率先发布《推进产城融合集中高质量发展三年(2023-2025年)行动方案》,明晰城镇开发边界和工业用地保障线,引导产业项目向保障线内集聚,科学、精准落实全区用地布局和指标控制,做到建设用地和能耗排放“减量”、空间效益“增值”。

激活的土地,释放空间;闲置的厂房,焕发生机;集聚的资源,放大效能……这一次,经开区较真碰硬,腾笼换鸟,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,让寸土生寸金。


打印|关闭